close
在美國最令我不解的事情之一,就是小費文化。習慣在台灣小費一向都是以10%直接加在帳單裡的我,對於在美國到底要給服務生多少小費這件事一直找不到定論,最常聽到的是15%,台灣留學生圈中不知從哪裡延續下來的習慣,對午餐小費的看法都是10%(老實說我從來沒給低過15%,即使是午餐,10%真的太低了),部份美國同學則是堅持一定要給20%以上。有些人說小費要用稅後的金額去算,有人又說用稅前算就好,到最後我只能看人不是服務生,而是看跟我ㄧ起用餐的是誰再決定我的小費要給多少。

餐廳小費學問算小,大概就是稅的兩倍(加州稅是8.75%,兩倍就一定破15%),最頭痛的其實是其他服務業的小費。在美國,坐計程車要給司機小費,到現在我都不知道要給多少,反正就是10-20%,如果車資是$33左右,你遞給司機兩張$20,他很有可能拿了錢就會直接把車開走,我看朋友的做法都是在遞錢時跟司機說”Just give me two dollars back.”,讓司機了解我想要給多少小費。

洗頭髮也是要給小費的唷!而且不止要給設計師,洗頭小妹也要給,所以就算你近視眼,請看好哪一位小姐是剛剛幫你洗頭的那位,在最後的時候巧妙地將鈔票塞到他手裡。那給設計師到底要給多少呢?我個人是給15%左右,但是也有朋友給更多的,重點是要塞錢給設計師的時候感覺真的很怪,可能是我們這種從儒家文化出身的人,對於要直接用鈔票表達對對方工作的肯定感到很不舒服吧!而且還要當面遞給他!到現在遞小費的時候我仍是全身僵硬,非常不自在。

那泊車的小弟更是要給小費囉,有的時候代客泊車會直接說明「泊車費兩塊錢」,在我的觀念裡兩塊就是兩塊呀,但後來被同學糾正說兩塊只是泊車費,必須要另外付一塊錢給把車開來的泊車小弟,我的天

我ㄧ直很不能理解這種「小費不內包、一切都要以另外付小費來表達你對對方工作肯定」的文化,我曾經試著跟朋友辯解說,那你去銀行辦事的時候,會給對方小費嗎?對方也是服務業呀!跟泊車小弟一樣有領薪水的。但朋友給我的解釋是銀行辦事員的社會地位比泊車小弟高,所以不需要以小費來肯定他(題外話,難道髮型設計師社會地位很低嗎?)。

感覺上,給"很多"的小費與其說是肯定對方工作,不如說是在做慈善事業,幫忙平衡社會不平等,要不然結帳店員、賣報紙的、教授 、坐辦公室的etc. 大家也都是認真在為「顧客」付出,為什麼他們不拿小費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呢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棕熊小納 的頭像
    棕熊小納

    小納邁向棕熊之路

    棕熊小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