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今年十分文藝,光是大型劇團推出的舞台劇就有好幾場,還有外來的百老匯秀,看得我十分羨慕!我也很想再看看屏風的戲,上回和同事相約去看「西出陽關」後久久難忘。

以前在台北,我會常常瀏覽年代售票和兩廳院售票網,趕在想看的劇售票的第一天就去畫低等票價最中間位置,到了LA後因為課業繁忙又不熟悉這裡的藝文生態就沒了這個習慣,前陣子逛ticketmaster(美國的售票網,兼賣藝文活動、球賽等等)發現我國中時期最愛的歌唱團體要到LA開小型演唱會!當下真是興奮不已,開始積極連絡有可能有興趣前去的朋友,雖然票價並不貴,但這裡的人大部分在時間/金錢考量下對這種活動都是興趣缺缺,即使答應的朋友也不是百分百確定,所以我不敢妄自訂票,日前再上ticketmaster發現票已經售完(泣)…心裡覺得很失落,這大概是我唯一能聽到這個團體唱現場的機會了,因為他們再也不可能到台灣來開演唱會。

剛好有一個朋友最近可能會來找我,我又開始利用ticketmaster找尋所有可觀賞的表演,才了解我真是太低估LA人有錢有閒的實力了,即使是半年後的活動,只要是稍有名氣的表演,早已銷售一空,而且音樂會/演唱會/表演的票許多都在兩百多元美金之譜,在台灣可以看表演的朋友要好好珍惜呀!幾百或一兩千台幣的好表演多的是。而且觀賞藝文活動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伴是最難的,我常常都有想直接買下兩張票,等表演快到了再找尋同樂夥伴的衝動!說到這就很想念以前的同事(巴結貌*^o^*),總是招一下就有一票人快快樂樂地去看表演。

所以當我從EMA(entertainment management association,我參加的學生社團之一)的網站上得知法國電影節(French Film Premieres in L.A.)的消息時,跟法文已經很久沒聯絡的我猶豫了一下就上網訂了一張電影票(沒錯,我連找伴都懶得找,就自己去吧),原本以為會門可羅雀(美國人和法國人向來相處不睦),結果從找停車位開始就感受到滿滿的人潮。我拿著從網路上列印下來的收據到櫃檯換票,主辦單位很貼心地把每個人的票都裝在一個寫有姓名的信封裡,每一場的票還用不同的花色列印,左右附上兩張抽獎券,處處都見用心。



圖:主辦單位發的手冊和票(右上角)

電影(Enfermes Dehors,英譯:Locked out)本身的劇情普通,絕對稱不上是很好的法文電影,但是情節極其神經病似地誇張,男主角不管是被摩托車撞到三百里外、被倒下的大櫃子壓扁、被狗亂咬、從頂樓摔下、撞進雜貨店,最多只是流幾滴血,好像一點感覺都沒有,倒是觀眾看了替他叫疼(因為電影預算只有四百萬歐元,男主角所有鏡頭都自己來不用替身)。導演在劇裡也有稍微說教,抒發社會體系對於富人和窮人不平等待遇的不滿,但總之並不是那種發人深省的電影。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我一直忙著看英文字幕所以反應不快所致。

播放的戲院在Hollywood,大概原本是個表演廳而不是電影院,場地很大很舒服。一對法裔美國人的母女恰巧坐我後面,開演前她們一直用法文聊天,尤其是小女生的法文腔調真是好聽!可惜我都只能抓到幾個單字,根本聽不懂她們聊天的內容,頓時又讓我燃起重新學習法文的雄心壯志,但我知道這種野心很快就會消失殆盡,因為法文文法實在太難了。

其實生活在台灣是很幸福的,我們除了基本的好萊塢商業片,還有國片、亞洲片、歐洲片…各式特色的電影,也有包羅萬象的台北電影節,但在美國,一般的電影院只會播好萊塢電影,因為光是好萊塢一年產的電影就播不完了,美國人一向又懶得看電影字幕,外國電影在這裡的市場自然小很多,但無論如何吃虧的都是觀眾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棕熊小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